「沒讀過蘇東坡也吃過東坡肉吧?」──然而作為華文閱讀者,應當沒有多少人沒讀過蘇東坡。
乃至法國《世界報》於千禧年間舉辦回顧專題,遴選12位生活在公元一千年前後的代表人物,名曰「千年英雄」,榜單可見來自政治、宗教、醫學、藝術領域的諸位大腕,比如臺灣熟知的日本作家紫式部,華人代表蘇軾卻是唯一橫跨上述範疇的全方位英雄。
海南儋州東坡書院 ©張寶文/CTPphoto
你是大藝術家,你真心創作的愛無價
他是政治家,年僅22便高中進士,自此展開起伏跌宕的宦途;他是宗教家,貶居嶺南期間致力研習佛法、結交僧侶(他與佛印的互動逸事家喻戶曉),法國《世界報》就特別強調他的人道關懷;他是醫學家,幾乎秉持神農精神獨創各色藥酒藥膳;他當然也是理直氣壯的藝術家,即便蘇東坡此生不曾寫過一詩一文,單單書畫作品也足以使他留名。是故,在「千年英雄」榜單裡頭,獨獨他是公元千年以後才誕生的「小晚輩」。
一如曹雪芹有紅學,而蘇東坡有「蘇海」,實在因為他的才氣包山包海。他本人的全方位,導致研究他的專家很難一併全方位。有人攻詩(詩作現存兩千七百餘首,足足是詞作的八倍)、有人攻畫(他是文人畫成為國畫主流的奠基者,善畫亦善論)、有人攻哲學(美國漢學家包弼德認為他在思想上的成就堪比王安石與二程)、有人攻蜀學(因出身四川眉山,鑽研三蘇及其門徒作品者合稱蜀學),有人攻史觀(他曾寫過不少策論評價千古風流人物,可以知興替),當然更多普羅大眾對他的料理、他的釀酒、他的花邊新聞如數家珍,乃至穿鑿附會。
©吳尚鴻/旅讀
行腳節目主持人,紅透國內外
如此看來,放在講究斜槓的如今,蘇軾的「副業」不知可以替他帶來多少流量?就是沒有媒體、沒有網路的北宋,他的一舉一動也風迷了整個世代。想要見上一面的,想要索取墨寶的,想要以身相許的多不勝數,甚至遍及遼國高麗。某回弟弟蘇轍出使遼國,便寄回一封家書,開卷破題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結尾不忘叮嚀「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他日臥江湖」,原來這是擁有一位網紅親哥的感覺呀!
枉論蘇軾還是個大旅行家呢。古今中外,恐怕找不出另一個像他這般「將流放當作流浪」的冒險王,所到之處,簡直媲美世界巡迴演唱會,無一不是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之於惠州是「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於儋州是「東坡不幸海南幸」,即使娟秀名城如杭州,也是因為東坡留下的文字與足跡,它的美才得以依傍落實。曾經有次走訪良渚博物院,導覽員講解某件展品的時候說道:「這是出自咱們一位老市長。」細問之下,原來市長指的是蘇東坡,聽來實在教人莞爾。
江蘇常州,東坡公園 ©石寶琇/CTPphoto
我本人就是一碗心靈雞湯
然而,無論專家如何指出他一洗宋詩氣象、一新書畫面目、一改政壇惡鬥,擁有種種不可抹滅的功績,作為文人學人哲人政治人(某種程度蘇軾甚至可以算是當時的藝人)固然可以被寫入歷史,終究使他被寫入民心的,還是基於超然的胸懷與肚量。對事熱情,對人寬容,對處境幽默,對世慈悲。如果不是熱情,一花一木皆生出興致,絕無可能投入創作;如果不是寬容、幽默與慈悲,絕無可能在一貶再貶、貶無可貶的處境裡頭,持續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比如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歷經五年貶居黃州,蘇軾總算「蒙恩量移」距離京城稍近的汝洲,然而他不直接走馬上任,特意繞道江寧拜見歸隱的王安石。二人談詩談佛,分手以後仍舊互通有無、寄詩唱和。孰不知多年以前二人曾因政治立場針鋒相對,蘇軾說王安石「用心過當,急於功利」,改革派則說蘇軾「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即便如此,卻從未批評過對方的文采與人格,始終彼此珍重。如今一句「從公已覺十年遲」道盡萬語千言,這是君子所以為君子的根本所在。
四川三蘇祠 ©汪正翔/CTPphoto
一但踏入蘇軾圈,就舒適地躺下吧!
於是不單當時,尚且包括今日,蘇軾一直不只是個寫手,尚且是個偶像;不只是個文學偶像,尚且是個文化icon。連帶捧紅周遭大人小人,通通成為茶餘飯後談資,堪稱網路意見領袖,屢屢登上北宋「壹週刊」,放眼中國文學史幾近獨一無二。尤其歷經烏臺詩案以後,時間與空間與生活即便捉襟現肘,卻在行到水窮處化出一片開朗格局,反倒開闢文學上的、美食上的、旅遊上的諸多秘境,愈活愈蘇軾,也愈活愈舒適。
於是,讀東坡大可不必正襟危坐,不妨用讀「壹週刊」的方式認識東坡吧!歡迎踏入蘇軾圈,讓人「吃過東坡肉也讀過蘇東坡」!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歡迎踏入蘇軾圈》
2023年11月號 第1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