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出現放電的感覺、被電到的感覺,往往讓人嚇一跳或擔心是否有什麼潛在健康問題。究竟這是什麼樣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會有哪些影響?該不該看醫生?哪些情況要去看醫生?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又嘉一一說明。
腦袋為什麼會出現放電?
醫指3種情況一次了解!
民眾感受到「腦袋電一下」:
陳又嘉醫師表示,民眾日常感受到腦袋電一下、閃過一下的被電感,通常不是腦部放電,對健康而言無傷大雅,不過可視為對生活的警訊,例如是否真的壓力過大、睡眠嚴重不足等前述提到誘發的原因造成肌筋膜僵硬發炎、自律神經或周邊神經失調,若生活正常則須留意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可能。
醫學上稱的「腦部放電」:
醫學上所稱的腦部放電,可分成「發作(seizure)」和「癲癇(epilepsy)」兩大類。發作為正式的醫學名稱直譯,可視為「正在發生症狀,但尚未滿足癲癇定義。」,為陣發性,又分成誘發性和非誘發性。
發作:
誘發性發作的放電,顧名思義因某種已知因素誘發所形成,例如腦傷、壓力過大、幾日沒睡、酒精戒斷、藥物戒斷、低血糖、高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非誘發性發作則為先天性疾病等非誘發所致因素。
癲癇:
若放電情況為多次、有特殊特徵頻率則符合臨床定義的癲癇(症候群),後續還須經各項檢查確認。雖說日常偶爾會聽到「癲癇發作」,但實則在醫學上定義是兩種不同的情況。而不論是哪一種,出現在腦部不同位置,都有可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
腦部放電發作&癲癇?
醫:位置不同影響也不同。
陳又嘉醫師說明,大腦結構可分成前額葉、頂葉、枕葉、顳葉4大區域,隨放電位置不同也會千奇百怪,雖然對健康、性命的影響主要在於發生時間的長度、放電的範圍等其他因素,但也可從位置了解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腦部前方:額葉
額葉在腦部前方,主要管理情緒、決策、肢體行為等,放電時就較容易出現突然失控的情緒或行為,例如突然昏倒、突然大叫、突然肢體抽動等。
腦部後方:枕葉
枕葉在腦部後方,主要管控視覺,發生放電就容易有閃光、視力變形等視野改變,且也可能隨時間逐漸擴散。
腦部上方:頂葉
頂葉在腦部上方,主管身體的感覺、空間感等,體積較小,發生放電時可能出現空間感覺異常,手腳短暫感覺異常,也可能擴散。
腦部下方:顳葉
顳葉在腦部下方,主要管理聽覺、情感、記憶等,出現放電易有幻聽、或是似曾相識、靈光一閃、好像曾經夢到過的感覺等。
腦袋出現放電再觀察一下?
醫指3情況趕快看醫生。
一般民眾發生「發作」情況,常會不以為意或再多觀察幾天,不過陳又嘉醫師提醒,若出現三種情況就應提高警覺。
超過5分鐘:急診
第一是發作時間長達5分鐘,因為不論是發作或癲癇,一般情況都會5分鐘內會停下,若超過,很有可能會不斷持續下去。
未達5分鐘但持續:急診
第二是發生未達5分鐘,但陣發性的連續發作、期間皆未停歇長達半小時。上述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傷害腦部、智能下降、或甚至危及性命,須立刻叫救護車、送急診。
短期內頻繁發生:盡早檢查
非緊急情況但建議就醫的放電,陳又嘉醫師指出,若在短期內出現了不只一次,或是有任何疑慮就建議就醫。例如原本沒有發生過放電,但近期在一個月內就發生過兩次,就建議到神經內科檢查為佳,以了解是否有腦部相關病變或相關原因、未來發生風險評估、是否需要用藥等。
要做什麼檢查?
陳又嘉醫師指出,檢查方面最常見的就是腦波檢查,將電擊片貼黏在患者頭部進行檢查,非侵入性,過程也不會有不適的感受。視情況及醫師判斷,後續也可能再繼續作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這兩項檢查也有助於評估患者將來再次發生放電機率,若發現病兆或異常,通常再次發生可能性就較高,就會建議藥物控制或藥物治療。
防腦袋放電發作、癲癇,
醫教日常調整,切勿飲酒!
陳又嘉醫師表示,不論是發作或癲癇患者,生活上都建議作出調整,包括應盡量避免過度壓力、過度勞累,或是聲光較強烈場所等,如夜店、酒吧、演唱會。並也記住切勿使用酒精,不論是酒精戒斷或酒精成癮都可能誘發,且也容易和治療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其他像是咖啡、茶等中樞神經興奮飲品則是能避免則避免,盡可能少用。
最後也特別提醒民眾,網路上了解腦部放電情況,包括本篇文章,僅能做為參考,了解當情可能情況,實際狀況仍須由專業醫師檢查診斷,如有任何疑慮還是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時常頭暈、頭痛如何改善?起因是關鍵!婦女、長者留意慢性貧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