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52405例COVID-19確定病例,在本土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不少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病症,都會直覺的拿起快篩檢測自己是否確診,不過前台大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分享,醫界近日發現,有些人「口咽部快篩」的敏感度,竟然高於「鼻咽快篩」,因此出現「快篩測鼻子陰性、測喉嚨陽性」的現象,推測或許是BA.4、BA.5等變種病毒喜歡攻擊口咽部,導致該區病毒量變多的情況。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染內科主治醫師張科表示,針對BA.4、BA.5未來的特性發展值得繼續觀察,民眾若要快篩,還是建議自己在家中遵循快篩劑使用原則較好,有專業醫師陪同,再用其他方式較為保險。
蒼藍鴿在個人Podpast「蒼藍鴿的醫學通識」說道,雖然因個體差異有所不同,但近期有些醫界的朋友都發現,有些人用快篩檢測口咽部反而比較敏感,不知道上述情況是否和BA.4、BA.5的特性有關;蒼藍鴿指出,一般來說,確診者的鼻咽部(鼻子後方)的病毒還是很多,但已經開始有案例出現口咽部、接近扁桃腺的地方,也有高病毒量的跡象,甚至讓醫護人員檢測時,出現「挖鼻咽部呈陰性,挖口咽部變陽性」的特別狀況。
蒼藍鴿進一步說明,目前醫界正在討論,會不會是因為BA.4、BA.5這種變種病毒喜歡攻擊口咽部,間接讓一些人對「口咽部快篩」的敏感度提升,因此他提醒,若民眾近期有發燒、全身痠痛、畏寒等COVID-19的病症,應該要每12~24小時快篩1次,幾輪候都是陰性才能放心,但若鼻腔一直都是陰性,現在開始也可以考慮「篩口咽部」,方法則是「將棉棒塞入喉嚨最底部,到達會有點誘發嘔吐反應的位置,接著棉棒左三圈、右三圈繞一繞後,再拿去快篩檢定,蠻多人這樣篩反而變成陽性」。不過蒼藍鴿也提到,鼻咽如果挖得夠深,深度達到4~6公分,敏感度其實還是很高,仍優先推薦挖鼻咽為主。
張科指出,口咽部、鼻咽部對快篩敏感度的變因除了個人體質外,快篩試劑的廠牌也會有差別,但若是自行快篩,建議還是依照該廠牌包裝中的使用守則去篩。至於BA.4、BA.5等變種病毒是否喜歡攻擊口咽部、導致病毒在該區量增多、停留時間拉長?「目前沒有看到文獻有這樣顯示,但既然有類似現象或趨勢發生,未來發展仍是值得觀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今日記者會強調:「我們並不建議把戳鼻快篩改戳咽喉,醫師這樣建議我們尊重,不過理論上也是見仁見智,沒有說戳咽喉比戳鼻子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