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生的魚肉就叫生魚片,重點是那個「片」字,怎樣片?片得如何?是生魚片料理的起點和藝術手段。傳統詩歌詠生魚片多聚焦於視覺、形容刀工,味道臻於完美的魚肉,廚師刀工往往卓爾不群。
食材最重要,卻是最不容易被人察覺,些微食材的變化即有很大價差,其口感必須細心分辨才能明白,一般人吃起來差不多的食物,價差往往可達數倍以上。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中國人吃生魚片源遠流長,並影響了日、韓。《詩經.小雅.六月》歌詠尹吉甫奉周宣王之令,北伐玁狁獲勝,最後一段描述班師回朝,宴飲慶功:「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即生魚片,這是中國文獻最早出現的生魚片;菜色特別提到燉甲魚、細切鯉魚。《論語.鄉黨》亦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生魚片在周代是高級菜餚。
晶瑩魚肉,極上享受
傳統詩歌詠生魚片多聚焦於視覺,形容刀工及魚片飛落之狀。鮮少描寫味覺及嗅覺。
比表演更要緊的是,刀工如何幫助魚肉完成任務,令味道臻於完美。日本名廚小山裕久斷言,刀工是料理中最基本的工夫,因為刀工關乎口感和滋味:「料理名師所切的生魚片,每一片魚肉的切口晶瑩剔透,上桌一段時間後,仍是彈性十足。一般人切的生魚片,常常會從切口的部份開始失水,讓魚肉流失原本的鮮美。還有,料理名師切的鮪魚片看起來色澤明亮,而一般人切的鮪魚片則會氧化變黑、水份逐漸流失。」他強調,料理名家使用柳葉刀所切出的生魚片,蘸了醬油,醬油也只會包覆表面,滲透入魚肉有限。好廚師才能駕馭鋒利的刀刃,運刀時,須隨時掌握刀鋒的細微變化,注意運刀的手感、動作、方向及刀刃的平衡,必須利用刀刃長度,採滑刀法,下刀之後的所有過程須一氣呵成。
壽司滋味,三秒決斷
東京「 數寄屋橋次郎」一直是我嚮往的店,「壽司的美味,關鍵就在醋飯。」店東兼主廚小野二郎特別強調飯的溫度:「壽司飯必須和人體肌膚的溫度相當才可以。飯一旦冷掉了,我就會捨棄不用,重新煮一鍋飯。在我的店裡都是配合客人預約上門的時間來分批煮飯。壽司在師傅手塑成形的那一刻,它的溫度恰好是最美味的時機。」小野二郎總是把「壽司不過三秒」這句話掛在嘴上,希望食客可以在師傅出菜的三秒內將壽司放進嘴裡,才能享受最佳的美味。
生魚片靈魂伴侶:山葵
臺式日本料理多用白蘿蔔絲、芥末醬搭配生魚片,委實欠高明。山葵口感比芥末清芬、優雅。《禮記》載蘸料的具體做法:「膾,春用蔥,秋用芥」可見所述配料帶著去腥的任務,這裡所謂的「芥」指芥菜籽曬乾研磨而成,並非山葵。
買回家的綜合生魚片
紫蘇和生魚片尤其適配,有紫色和綠色兩種,綠紫蘇清香味更明顯,紫蘇葉不但能去腥,還有提鮮的功效,很適合海產河鮮。
生熟間的「片」中絕學
並非生的魚肉就叫生魚片,重點是那個「片」字,怎樣片?片得如何?是生魚片料理的起點和藝術手段。人類學家李維史陀以生與熟、新鮮與腐敗、濕與乾等等,對立烹飪和感官特質建立其邏輯架構,生,屬於自然範疇;熟,屬於文化範疇,壽司則介乎生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