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logo
留言
LINE
FB
複製
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 全方位守護先天性心臟病童與成人
台灣好新聞
發布於 3 年前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5個半月大的小弟弟,於健兒門診時聽到有心雜音,因此轉診到新竹臺大分院小兒心臟科。經小兒心臟科傅俊閔醫師檢查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成功地為小病童進行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另一位則是80歲阿嬤,平日身體狀況良好,近期因為感覺呼吸喘,經新竹臺大分院風濕免疫科藍鼎淵醫師及心臟內科林彥良醫師安排檢查,診斷為開放性動脈導管。後續照會小兒心臟科龔柏榕醫師。在小兒心臟科與心臟內科的合作下,順利完成經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手術。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龔柏榕醫師說明,動脈導管於胎兒時期為必須持續保持暢通的血管,是連接於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絕大多數的新生兒於出生後3日內會關閉,若沒關閉,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在台灣過去曾統計過新生兒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二。

龔醫師表示,由於心臟超音波技術及儀器的進步,常有小朋友在出生後的自費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或是在健兒門診中因聽到心雜音轉診給小兒心臟科檢查後發現。依據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大小,病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或者出現生長遲緩,甚至嚴重到呼吸喘等心臟衰竭症狀,最終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追蹤並在適當時機進行關閉。

目前針對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有三種方式:1.藥物治療、2.心導管手術關閉、3.外科手術關閉。其中藥物治療僅限於早產兒及少部分的新生兒。外科手術大多用於早產兒藥物治療無效時。其他大多數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可用心導管手術治療。近年來心導管技術愈加成熟,傷口只有鼠蹊部2個心導管入針的傷口,一般住院三天即可出院正常活動,大大減少病人的不適感與術後恢復時間。

更多新聞推薦

你可能也會喜歡
還想看更多你喜愛的文章嗎?
© 2025 Gamania Group
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留言
轉傳
複製
beanfun! 採用網站分析技術為您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 "我同意"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第三方 Cookie,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 隱私權政策。
下載beanfun!
瘋狂生活從 beanfun! 開始~
掃描 QR Code 立即下載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APP Store 搜尋 beanfun! 下載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溫馨提醒您:於行動裝置安裝防護軟體
可提升裝置使用安全性
下載beanfun! 豐富你的內容
安裝應用程式,享有更多文章、小說和精彩的互動!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