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48歲的吳先生從20歲左右就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他也習慣看到每次體檢紅字的肝指數。雖然數年前醫師告訴他肝臟已出現纖維化,建議規則追蹤,但是工作忙碌又沒有不舒服,就下意識地忽略這件事,只有當身體覺得疲倦或是應酬過量飲酒時,吳先生才自行在檢驗所驗血。後來開始持續疲倦、茶色尿,家人也覺得他臉色蠟黃、食慾不佳,急忙就醫,就被診斷為失代償性肝硬化,超音波更發現了一顆1.2公分的結節。
肝癌有三部曲 肝炎是高風險吳先生的狀況正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典型案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蕙芬表示,當病患發現自己肝指數異常時,就建議到醫療院所進一步診察來釐清肝炎病因。B型肝炎病患在發炎期若能使用抗病毒藥物壓制、可以阻斷發炎並降低肝纖維化的可能;C型肝炎患者更有治療效果極佳的全口服藥物,可以清除病毒。
守護肝臟健康 定期追蹤指數而脂肪肝患者在戒酒、體重降低後肝炎程度多能改善,藥物性肝炎病患則在醫師與病患共同釐清用藥史,找出造成發炎藥物後停用,一樣可以控制發炎。
陳蕙芬主治醫師強調,肝臟是無聲的器官,所以慢性肝炎患者常因沒有症狀、忽略就醫而錯失阻斷肝病三部曲的時機,造成遺憾,建議慢性肝炎患者與B、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應每六個月、肝硬化患者則是每三個月需接受完整檢查,包括肝指數(GOT、GPT)、胎兒蛋白(AFP)與腹部超音波掃描,若有異常,就需要密集追蹤病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