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醫院裡科別種類琳瑯滿目,其中「放射科」和「核子醫學科」,不免令人聯想到放射線、核能、輻射等共同議題,究竟放射科和核子醫學科差異何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放射科是利用儀器,例如X光、電腦斷層(CT)等,產生放射性穿透人體,就會照出影像片子,基本上他們所有的檢查都是透過儀器去發射電子。」
而核子醫學科,是利用有放射性的「藥物」,透過打針或是口服進入人體後,藥物會在體內分布。而每種藥會有其特性,例如甲狀腺功能,核子醫學科醫師就會使用與甲狀腺代謝有關的藥物,其藥物上面帶有放射線,打進人體之後等到時間到了就照相,「因此放射性都是從病人身上發出來的,不是透過機器產生的。」而核子醫學科的治療,也是藉由讓帶有放射線的藥物進入人體進行。
核子醫學治療 可用於甲狀腺癌、攝護腺癌
核子醫學科方面最常見的治療,是運用碘131於甲狀腺癌治療。黃玉儀表示,碘131是口服藥物,且少數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有時也會用碘131治療,只是用量較少,治療癌症用量則較多。而近年也發展出PSMA治療,何謂PSMA?黃玉儀表示,先以「PSA」來看,PSA稱之為攝護腺特異抗原,P指的是攝護腺(Prostate)、S是特異(Specific)、A是抗原(Antigen),年長者常會驗PSA指數來檢查攝護腺是否有異常。
而PSMA則是有個M夾在中間,M就是細胞膜(Membrane),黃玉儀表示,這是一種會表現在攝護腺癌細胞表面的一種「抗原」,可以偵測攝護腺癌。以放射性藥物的原理來看,選擇可以診斷此抗原的放射性藥物,就可以知道癌細胞在哪,再換成治療用的放射性藥物。
而放射線可分為α、β、γ,γ是放射性最弱但可以穿透人體,所以可以拿來照相,黃玉儀表示,「α、β能量高,但是作用距離很短,一下就把能量丟到旁邊去,所以它反而造成細胞傷害卻無法穿透人體。」所以治療時,會把放射線物質換成α或β。接著利用針劑注射,將藥物送到攝護腺癌細胞表面,有殺傷力的放射性就可把癌細胞殺掉達到治療效果。而不同種藥物吸收的器官也會不同,所以會因藥物特性來決定是要打針或口服,目前口服大概僅有碘131,其他幾乎都是靜脈注射為主,直接送到血管裡作用最快。
放射性藥物能達到精準治療 副作用、傷害也低
黃玉儀表示,其實相對其他癌症所使用的藥物,放射性藥物的副作用與傷害較低。以PSMA為例,因為特異性高,「只會被癌細胞吸收,沒有被吸收的話,也不會一直留在人體內。」除非癌細胞嚴重擴散,尤其是骨頭裡面全部都是腫瘤的患者,附近正常骨髓功能的細胞依然會被影響,但如果是做化療,所有細胞一視同仁,副作用又快又明顯,相對的放射性藥物就沒有這麼劇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