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logo
留言
LINE
FB
複製
頸動脈支架置放 治療頸動脈狹窄新選擇
台灣好新聞
發布於 3 年前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一位74歲男性因反覆性腦缺血發作而發生右側肢體無力,前往成大醫院檢查發現左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程度超過70%,經醫師與病人及其家屬討論,採局部麻醉進行左側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恢復狀況良好,於術後第3日順利出院。

根據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全球十大死因的第2位,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為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腦血管疾病分為2種: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成大醫院神經外科田智豪醫師指出,缺血性腦中風又稱為腦梗塞,占所有腦血管疾病約7成,而腦梗塞病人經檢查,有約3成存有頸動脈狹窄的問題。

田醫師也表示,並非有頸動脈狹窄就一定會發生症狀。若頸動脈狹窄程度輕微,臨床上常常沒有症狀;但隨著狹窄的嚴重程度增加,就會發生突發性的暫時性腦缺血,進而產生單側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麻木等神經學症狀。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方式,需考慮病人的年紀、過去病史及身體狀況,也會受到頸動脈狹窄程度及是否產生暫時性腦缺血等神經學症狀的影響。臨床上屬無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較輕微,治療方式以改善生活型態、調整飲食,及藥物控制危險因子以降低腦梗塞風險為主;頸動脈狹窄達一定嚴重程度及已發生腦缺血的神經學症狀時,就需要手術治療。

田醫師指出,傳統手術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需要全身麻醉並插管;隨著治療技術及器材的進步,發展出經動脈穿刺血管的「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從鼠蹊部等部位經動脈穿刺後,於X光機下以導管將頸動脈支架送至頸動脈血管狹窄處置放,不需插管而採局部麻醉方式,相較於傳統手術,傷口較小、術後疼痛感較少。

為減少支架置放時與置放後形成血栓的風險,病人在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前數天,需開始使用抗凝血藥物;置放支架後需入住加護病房觀察並嚴格控制血壓,接下來數月仍需持續使用抗凝血藥物。

田智豪指出,頸動脈支架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病人需為:1. 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程度大於80%以上。2. 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程度大於60%以上。3. 經放射線治療後的頭頸部動脈狹窄。

4. 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所引起之狹窄或剝離性動脈瘤。5. 因嚴重心肺疾病,不適合外科頸動脈內膜剝離術或全身麻醉者。

田醫師強調,若發生突發性的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等腦缺血症狀時,千萬不要輕忽,一定要就診由醫師評估,討論合適的後續治療。

更多新聞推薦

你可能也會喜歡
還想看更多你喜愛的文章嗎?
© 2025 Gamania Group
下載 beanfun! 一起SHOW!
組隊開SHOW,拼排位拿獎勵!
留言
轉傳
複製
beanfun! 採用網站分析技術為您帶來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選 "我同意" 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第三方 Cookie,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 隱私權政策。
下載beanfun!
瘋狂生活從 beanfun! 開始~
掃描 QR Code 立即下載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APP Store 搜尋 beanfun! 下載
Google Play 搜尋 beanfun! 下載
溫馨提醒您:於行動裝置安裝防護軟體
可提升裝置使用安全性
下載beanfun! 豐富你的內容
安裝應用程式,享有更多文章、小說和精彩的互動!
取消